发布日期:2024-12-23 02:31 点击次数:200
xxxxxxxx-xx-xxxx:xx发布于xx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前言
“逝者为尊”是中国流传已久的古话,尤其是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过后,死者的后事处理也衍生出一套独特的殡葬文化。
在处理后事过程中,后辈除了要身着孝服外,手里还要拿着一根白色的棍棒,也叫作孝杖、哭丧棒。
孝服的作用大家心知肚明,那么孝杖的作用是什么呢?它在丧事中有什么含义吗?
让我们先来看看各地不同的殡葬习俗中,孝子们是如何使用孝杖的。
孝杖的不同作用
随着人口的繁衍与迁徙,殡葬文化逐渐扎根于全国各地,并在传承过程中融合当地文化习俗,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。
但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,许多繁冗的殡葬形式被不断简化。甚至在中国许多地区,孝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不过在一些农村地区,孝杖依旧是丧事中不可替代的“主角”。
为了防止假死现象,老人一般在家中停放三至七天的时间,而后才会被抬到祖坟中入土为安。
从先人故去到入土为安,子孙后辈要向其他亲朋好友报丧,紧接着身着孝服为先人守灵。
如有亲朋好友前来吊唁,孝子贤孙需要按照当地风俗还礼。
在这几天的时间里,孝杖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。
在报丧过程中,报丧者通常要通知多位亲友。且不论辈分高地,每到一家都会敲响大门后在外等待,只要看到有人出来,必须要下跪磕头,随后才能告知来意。
在通讯还不方便的年代,一些孝子甚至要翻山越岭前去报丧,体力消耗极大。
所以在报丧时,孝杖大多起到实际的支撑作用,以便在体力不支时不至于摔倒在地。
等到守灵时,孝子贤孙需要手持孝杖在灵堂等待。只要有人前来吊唁,守灵人要第一时间跪地磕头。
如果遇到吊唁人过多的情况,不到一天时间就会腰酸背痛,只能在孝杖的帮助下起身。
不过有些地区简化了这一过程,只需要用孝杖在地下点三下,就代表孝子贤孙磕头跪拜过了。
在南方一些地区,主家通常会安排吊唁人一同用餐。
在用餐期间,孝子会将孝杖举过头顶,跪在地上拜谢宾客。用过几次餐,就要带着孝杖拜谢几次宾客,以表示对来客的尊敬和感谢。
出殡当天,子孙后代同样要手持孝杖走在最前方,代表着这是一支送葬的队伍。远处的行人看到孝杖,会自觉地避让过去。
有趣的是,在山东某些地区,如果抬棺人在出殡过程中将棺材放到了地上,或者发生其他懈怠的事情,后人可以用孝杖击打抬棺者。
换句话说,在出殡过程中,孝杖主要起监督和警示的作用,以免抬棺者玩忽职守。
等到死者入土为安后,有的地区会将孝杖连同纸钱一同焚烧,有的地区会提前就将孝杖扔到远离祖坟的地方,但更多的地区流传着将孝杖插到坟头的习俗。
但对于孝杖怎么插,不同的地区有着迥然不同的风俗。
湖北地区会将孝杖围着插在坟的周围,对于入土深浅并没有太多要求,主要是预示着后代满堂。
河南等地大多会将孝杖插在坟头,而且孝子用最粗的、柳木制成的孝杖,以便日后可以长成柳树。其他后辈只能用高粱秆制成的孝杖。
在一些重视嫡长子的地区,嫡长子的孝杖会插在最高处,其他人的孝杖高度不能超过嫡长子,且高度保持一致。
虽然各地区关于孝杖的习俗不尽相同,但他们都有同一个祖先——鸠杖。
孝杖的起源——鸠杖
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尤其是在人均寿命偏短的古代,就连天子都为年老者提供各种“福利”。
《周礼·罗氏》记载:“罗氏掌罗乌鸟,蜡则作罗襦,中春罗春鸟,献鸠以养国老”。
这里的“鸠”就是斑鸠鸟,周天子会将大臣们送上来的斑鸠鸟赐给年纪大的人,以表示对老者的敬重。
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也曾记载:“鸠者不噎之鸟也,欲老人不噎”。
古人认为一个人的饭量代表了他的身体状况,因为斑鸠鸟的咽喉部位最为畅通。
将这种鸟赠送给年纪大的人,是希望老人能像斑鸠一样咽喉通畅,保持年轻人的饭量,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鸠与老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联系。时间一长,有人就将鸠的形象刻在了权杖上,也就有了后来的鸠杖。
更重要的是,权杖一直是贵族的专属,普通人是无权使用的。如今统治者愿意让年长者随意使用鸠杖,可见当时老人的地位有多高。
到了汉朝时期,统治者更是将鸠杖直接赐给国内七十岁以上的老者,并颁布了一系列“养老措施”。
四川成都出土汉画像石中的持鸠杖老者
据《王杖诏书令》中记载,凡是持有鸠杖的人,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欺负,可以免交商税,可以在官道上行走,即便是犯罪也能免于处罚。
而历代统治者之所以不遗余力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,最根本的原因是发现了长者的经验,在农业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所以在之后的几千年里,“孝”成为社会主旋律。
就连在处理先人的后事上,都要着重表现出“孝”这个字,孝杖也顺其自然地登上历史舞台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家中老人去世后,为了表示自己的悲伤之情,嫡长子或其他后代需要禁食三天,连水都不能喝一口。
在这期间,孝子还要迎接来往的宾客,安抚其他家属的情绪,主持后事的各项工作……
一个普通人三天不吃不喝尚且会病倒,何况是深陷悲痛中还要工作的孝子呢?
考虑到这一实际问题,朝廷特意放宽了政策,允许孝子贤孙在处理后事时使用权杖。
权杖本就是老人的象征,如今更是被特例允许使用,朝廷这一举动无形中加快了孝道的传播,更突出了权杖在葬礼中的重要地位,孝杖也因此而得名。
只不过在孝杖诞生之初,它只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,为了能让饥饿又悲痛的孝子,能够正常主持先人的后事。
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,孝杖逐渐脱离了他本身的用途,衍生出其他或好或坏的殡葬习俗。
孝杖的演变
《幼学琼林》中记载:“孝之杖曰哀杖,为扶哀痛之躯。”
这时的孝杖还只是一个支撑身体的工具,长度大约与胸部相齐,方便孝子使用。
偶尔有些地方为了区分长幼,也只是做得稍微短一些,大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但随着时间的演变,孝杖变得越来越短,拄起来需要将腰弯得极低,不仅不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,反倒是成为一种负担。
偏偏孝杖已经成为了丧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尤其是有些朝代有为至亲服丧三年的传统,孝子外出时必须使用孝杖不说,还不能修剪胡子。
通过这种在外形象,塑造自己对失去亲人的思念。
到了现代,人们既不用饥饿三天,也不用通过孝杖来表彰自己的孝心,孝杖的长度也没了统一限制,各地孝杖长短不一。
有的地方根据辈分不同长度也不同,有的地方统一用统一尺寸的孝杖。
除了孝杖的长度以外,孝杖的材质也发生了极大变化。
孝杖使用之初,除了王公贵族会用一些金贵的材料以外,普通人家大都就地取材,在外面糊上一层白纸,做成最简单的孝杖。
当儒家文化彻底崛起后,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,对于不同死者所用孝杖的材质,也有了明确的规定。
《礼记》中关于孝杖材料有这样的记载:“父丧杖用苴竹为之,母丧杖用桐木为之。”
翻译过来的意思是:为父亲主持葬礼,孝杖应该用竹子制成;如果为母亲主持葬礼,则应该用桐木制作而成。
从外表上来看,竹子制成的孝杖为黑色,用桐木做成的孝杖为黄色。只要看到报丧之人手中的孝杖,就能够准确分辨出逝去之人的性别。
时至今日,孝杖的材料已经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,且与死者的性别无关,只需要根据当地习俗选择材料即可。
比如上文曾经提到过,有些地区长子的孝杖是柳条制成,其他人的孝杖则是高粱秆所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受到古代尊卑有序的思想渲染,最初对于使用孝杖的孝子也有极为严格的要求。
只有自己的直系男性后代有持孝杖的资格,女性和儿童并不需要用到孝杖。
到后来,不仅仅直系后代需要使用孝杖,侄子辈及其他血缘比较亲近的亲属同样要手拄孝杖,女性和儿童同样不需要孝杖。
等到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后,不论男女后代都需要披麻戴孝,手持孝杖为先人守灵。
有的地方甚至根据辈分制定了不同颜色的孝杖。子辈用纯白色的孝杖,孙子辈用上面红色下面白色。
这样不仅能直接分辨出孝子贤孙的辈分,还能体现出逝者的后代之兴旺。
直到今天,孝杖已经完全褪去了它最初的实用性,彻底成了后人精神上的寄托。
孝杖的神话色彩
在人们的美好想象中,先人去世只是肉体失去了活力,他的灵魂并不会消散在天地之间,甚至会经历重重困难用另外一种形式重回世间。
基于这个美好的幻想,人们将孝杖赋予了充满神话色彩的魔力。
在一些地区的风俗中,人刚刚去世的短时间内是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的,而孝杖就是逝者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媒介。
只要看到孝子贤孙手中的孝杖,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孝心,增加自身的能量。
特别是在相对封建的地区,会有人去世后会遇到妖魔的传闻。尤其是在从家中去往祖坟的路上,先人会遇到许多法力高强的妖魔。
一旦被妖魔抓去,就有可能失去方向无法回家(祖坟)。
但在妖魔的世界里,孝杖是具有魔法的武器,孝杖越多法力就越强。只要看到孝杖的出现,妖魔就会躲得远远的。
更重要的是,孝杖还是先人的指路牌,只有看到孝杖才能辨别方向。
这样一来,孝杖就成为丧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不过孝杖的作用并非到此就结束了,在下葬的过程中,孝杖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工具。
在南方某些地区的传闻中,先人最开始并不会自己回到房子(坟墓)中,只有在孝杖的引导下才能住进房子。
如果没有孝杖,先人的灵魂会一直漂泊在外,时间一长就会消散于天地之间。
所以在一些地方的风俗中,孝杖会一直插在坟墓的最高处,随着填土的增加逐渐向上移动,直到死者彻底入土为安,孝杖也就被插在了坟墓的最高处。
这不仅仅是对先人的保护,在某些习俗中孝杖也寄托了后辈自己的“愿望”。
比如在将孝杖插入坟墓的习俗中,有些地方会将孝杖用火炙烤,以免插入土中活过来。
在当地人看来,如果孝杖活过来会吸取子孙后代的运气,对活着的人十分不利。
而在某些地区中,长子使用的孝杖必须是活的柳条所制,目的是插入土中能够活过来,最好是长成参天大树。柳树长得越高大,代表后代越有出息。
抛除长子之外,其他人的孝杖虽然是高粱秆所制,插入土中无法成活过来,却也有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“传闻”。
相传在同辈人当中,谁的孝杖最高,谁家的日子就过得越好,甚至能盖过所有同辈的风头。
在宗族之间攀比风气严重的家族中,不论家族是否有严格要求,一些有小心思的人都会偷偷将孝杖插得高一些,好让自己日后的生活盖过别人。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,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不再那么热衷,有些人甚至对其嗤之以鼻。
再加上殡葬变得越来越简洁,只靠神话风俗撑起的孝杖习俗也就变得落寞,甚至逐渐被人遗忘。
这一变化固然意味着科学的进步,但同样反映了大家对传统习俗的淡忘。
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,与孝杖处于同样境地的习俗还有许多。在发展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筛选与继承。
筛选出糟粕,继承其精华配资线上,才能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
孝杖贤孙先人孝子习俗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