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2-03 21:41 点击次数:178
在喜马来雅有声电台有一档主播名为“超级制作”的栏目叫做《写信告诉我》在线配资查询,第二季中有一期是洪晃写信给罗点点,信的主题是“死亡”。
关于这个不吉利的话题,我们在聊天时都会避讳莫深,而洪晃在信中毫无保留的对罗点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,以及自己父母的去世的经过。
至于为什么洪晃能对罗点点毫无保留,大概是因为,就这一话题来讲,罗点点具有百分百的发言权,毕竟她是“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创办人之一”,两人一起开办的生前预嘱协会,她还著有《我的死亡谁作主》,致力于推广生前预嘱和尊严死。
在信中,洪晃将自己的疑惑全盘托出,罗点点也给予了相应的答复,主要谈及在死亡面前,是否由自己说了算?
展开剩余86%如何体面离去
洪晃作为我国第一批外交官的女儿,自己也是美国瓦萨大学的校董,也担任过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,加上自己自幼常往于国外,有很多见识和观点都与我们有所不同。
她曾因较为叛逆的思想走红,有着“名门痞女”之称,会大方的以女性视角来评论身边发生的事甚至国际上的事件。
她在给罗点点的信中提到:“不怕死,但怕 死不好”,其中的意思和 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中的“好死”,意义相通,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如今在医院里,面临的非常普遍的问题——坚持还是放弃?
当病人已经没有希望时,明知道自己的结果,却还是要在医院里苟延残喘的过完自己最后的时光。
这个时候病人的生命多数不是由自己做主。像洪晃说的,她的父亲与母亲,去世经历完全不同,母亲在逝世前有留过遗嘱,不做任何有伤害性的抢救。虽然还是同意了插管子,但最后对洪晃说:“我不想坚持了” 便安然离世,可父亲却没能那样幸运。
人生三部曲
洪晃和父亲晚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好,是因为父亲总是写文章炒作于和母亲离婚的事,还曾诋毁过洪晃的母亲。先前洪晃打电话要求父亲停止后,父亲却又出了书。
实际上两人在离婚后并无太多交集,一次父亲生病请求母亲联系医院,第二天打电话致谢,据说洪晃父亲早上六点打电话道谢,只因怕自己的老婆误会,洪晃和妈妈捧腹大笑,心想这两人还像是儿时谈恋爱那样有趣。
后来父亲中风,没有再在家里居住,而是去了养老院,洪晃说,如果是让她生活在那种养老院,她宁愿死了。昏暗的环境几乎不透光,每次下床都需要被人用布兜兜起放进轮椅。
洪晃回到北京看了很多养老院,环境都比香港那里好,只是几经协商,父亲的现任妻子都不同意他回北京。在那样的环境下,洪晃父亲可想而知的身体每况愈下,当最后进入医院病房,已经是皮包骨头,洪晃简直认不出自己的父亲,拉着他的手,父亲看了她最后一眼,很快就闭上了眼睛。
洪晃也说,美国一个叫做简方达的演员写了一本书,叫做Prime time(黄金时间),在书中她提到,喜剧分为三幕,第一幕时提出问题,第二幕时解决问题,第三幕是最后的高潮。
简方达在写书时六十岁,她说这时进入了人生的第三幕,那她将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第三幕。洪晃很欣赏这种态度,人要离世的时候,能做到无悔便也值得了。
安乐死交易
洪晃在信中提到,自己绝不愿像父亲那样死去,而母亲虽然生前留了医嘱,医院到关键时候还是遵从洪晃的意见,因为她是唯一的直系亲属。所以其实最后的“死权”其实还是没落到母亲本人手中,洪晃疑惑:“这是中国的法律吗?”
当病人已经知道结果,会选择继续坚持还是放弃最后一段时间好好过一段时光。但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,不尽力到最后一刻就是大不孝。
因为传统思想就是认为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,尽管成为植物人,一直在浪费资源,也还是要无谓的坚持,因为放弃的话,谁能抵挡得住一大方流言蜚语呢。
洪晃说,自己一直对安乐死的存在抱有好感,虽然目前它只在几个国家被允许,比如瑞士。
洪晃有个朋友名叫彼得,在前几年中风了,其实身体并无大碍,但他中风前是一个记者,从风风火火充满精神气的一个人变成了行动不便,丧失语言能力,他接受不了。
最终说服了妻子和女儿,支持他安乐死,在给安乐死的公司打电话时,安乐死公司回答道,很抱歉,今年我们已经排满,请你明年再死吧。
安乐死的存在本来是让人无痛苦有尊严的死去,但作为商业后,仿佛总是显得不甚靠谱。在出生时,我们别无选择,那在死亡面前,我们是否拥有对自己绝对的所有权?
罗点点回信
罗点点给洪晃回了信,罗点点说到,现在是微信的天下,谁还写信呢?但洪晃问的问题比较深沉,为了理清楚说清楚,还是按要求写了这封信。
两人一起成立了生前预嘱协会这么多年,自然聊很多共同话题是最合适不过,在推出生前预嘱时起名为“我的五个愿望”,这五个愿望纯是自己所想,不包括其他任何人的意愿甚至至亲。
有一个资深的志愿者填了这五个愿望,填的这些愿望里放弃了很多东西,但放弃这放弃那,最后还是写明了具体怎么做还是听她儿子的,不想因为自己的决定让儿子背负不孝的罪名。
这就是中国的母亲,让中国人相信死亡是自己的事,这很困难。罗点点在信的最后说,感谢洪晃分享了她的故事,自己看了很感动。
其实关于死亡,在民间会流行一些繁杂的仪式,比如宴请四方,比如吊唁者都要大声哀嚎之类的,有些人总会觉得这些实在是多余,一群人来吊唁,前面的人努力挤出一点哀戚之色,后面的人还在有说有笑,有何意义呢?
只是民间传统的习俗,如果不效仿,也会迎来众人的指指点点。推崇自由死亡是一件较有意义的事,如果我们能遵从自己的意愿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,不是很完满吗。
去世之前要带走我们的不一定是疾病,我们可以选择每天和家人陪伴或是寻一处山清水秀颐养天年,我们可以预嘱去世以后的葬礼按照什么模式进行,既然出生时别无选择,那就选择自己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世界做最后的告别。
小结:
关于死亡讲得比较深的或许是庄子吧,他说“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耶?予呜呼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耶?” 我们怎么知道贪生不是一种迷惑的假象呢?
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怕死,就像是流落在外的孩童不知道回归家乡呢?庄子的话仿佛从来不通俗易懂,但值得细细品究,我们拼尽全力的活着,不管多苟延残喘,总是想着多一刻是一刻,而不在乎这一刻到底还是否具有意义,因为人们都未知的东西都恐惧,没有人知道死后会是怎样,所以都觉得活着就是最好,好死不如恶活。
其实正视死亡,平心静气的审视这件事情本身,只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而已,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主,希望中国人民无谓的传统思想观念能被打破,早日实现生前预嘱在线配资查询,“自由死亡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